首页 > 就业保障 > 就业新闻 > 正文

放眼海外慢就业也存争议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随着大学新生的“上架”,已经“下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都离开了学校,并且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不过,在这群毕业生中,也有不急着就业、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的人,这样的一群人,被称为“慢就业一族”。
 以国内传统的眼光来看,大学生毕业以后有三个去向:就业、考研和出国,其中就业是主流,所以很多高校都会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结束大学课程,然后预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求职就业。
 然而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对于国内很多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们来说,他们在就业、考研和出国之外,多了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慢就业”,他们选择暂时旅游、在家陪父母或者是创业考察,借以思考人生下一步轨迹。
 对于这种新的社会现象,有人可能觉得无法理解,因为在多数70后、80后看来,毕业之后马上找一份工作,开始人生的积累与发展才是人生正途,不就业而去游学、旅行甚至什么都不干,这不是游戏人生、浪费生命吗?
但是“慢就业一族”却并不这么看,他们觉得“一入职场深似海”,一旦就业,以后再想出来就难了,所以还不如趁着没有正式就业的时期,把一些未了的心愿完成,以免人生留下遗憾。还有一部分“慢就业一族”,并非是拒绝就业,而是不想仓促就业,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便就业的时候能够一步到位,而不是频繁跳槽。
 不过也有人抛出了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慢就业一族”不就业、不工作,他们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如果“慢就业”成了“啃老”的代名词,那么毕业之后他们又会有哪些选择?
 日本观察员黄学清表示,在日本,对于慢就业这件事,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例占到50%,他们认为除了毕业找工作之外,还有很多选择。日本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增加,今年春季毕业就业率达到97.3%,因为用人单位需求的增加,大学生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也比前几年挑剔。大企业成为毕业生们的首选,日本的就业率指数是指参加应聘的学生中有多少人找到了工作,没有去找工作的学生不在这个数值中。也有不少毕业生是一开始就放弃了找工作。根据去年的调查显示,有31%的毕业生回答不打算就业,其中理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较多,还有些学生是为了准备资格考试,放弃就业。比如公务员考试,教职员考试等。有些人选择留学,也有些人是没有做好工作的心理准备而拒绝就业。尽管如果错过毕业招聘季,再找工作非常困难。但对于不找工作这件事,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却超过了半数。他们认为,除了就业还有很多路可以走,人是多样的。而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应该马上工作,不找工作是不为未来着想、贪玩、不能吃苦耐劳的表现。就业率的改善主要还是依赖于大环境,在2000年毕业生中,希望找工作的占63.6%,因为近几年经济相对稳定,去年达到73.8%。
对澳大利亚的学生来说,毕业只是将自己的兼职工作转向正式工作,因为大多专业都有硬性的实习规定;另一方面,重返校园、转行甚至出国谋生更是常态。
 据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澳大利亚大学生中,学习阶段兼职工作的比例非常高,而很多专业也会硬性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与实习,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毕业等于将兼职变成全职,过渡并不会特别剧烈。而对于另一部分澳大利亚人来说,出国工作是另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澳大利亚的人口并不多,而就业机会相对也有限,一些年轻毕业生更愿意去亚洲或者美国、英国闯一闯。中国的北上广、香港,美国硅谷甚至好莱坞都是澳大利亚毕业生热衷的发展地区。而澳大利亚人在毕业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现阶段的毕业只是暂时离开校园,因为纵观一个澳大利亚人的一生,他很可能会经常性进入校园,离开校园,再进去再出来。很多澳大利亚会基于自己的兴趣而选择专业和工作。而一旦对某项工作产生了新兴趣,无论年纪多大,回到校园重新学习,拿到证书然后重新投入新工种的比例也非常大。所以,在澳大利亚,你不会惊讶一个航空工程师做了几十年之后,突然进入技校学习烹饪,拿到烹饪文凭之后,应聘去当餐厅大厨。澳大利亚政府也非常鼓励人们在职业技能方面的终身制学习。而且在学生学习阶段,因为暂时离职,政府还会提供失业津贴,以供其重新毕业,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新的工作岗位。虽然澳大利亚鼓励人们可以长期服务于某一个行业,但澳大利亚人更相信从事某一个行业需要自己真正的热爱。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比较独特,一般是本硕连读,博士也只需要申请即可,但是宽进严出的严格控制得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和社会供需的基本平衡。再加上读书阶段推荐实习的双轨制保证,一般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之处,德国的教育体系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比如大学学制,最近几年才增加了学士学位,以前一直都是本硕连读,不存在考研的问题。即便继续读下去,一般也无需参加考试,只要顺利完成上一级的学业就可以申请深造。包括读博士,只要有教授愿意接收你,就可以成为博士生,但最后能否成为博士,就另当别论了。德国大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宽进严出,无论是读硕士、博士以及后来设置的学士,入门门槛都不高,但要成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不下功夫翻过几座大山是不行的。一方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德国大学对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会进行适度调控,不会盲目扩招。这样既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同时也防止供大于求,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造成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德国广泛推行所谓的“双轨制高教体系”,大学与相关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毕业之后不但掌握了应有的知识,而且也积累了必要的工作经验。很多毕业生往往直接留在企业里,甚至有些非常热门的专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被企业迫不及待的挖走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合理的人才供求关系,也就是社会的接纳能力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基本平衡。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得重“源头”

上一篇:就业问题关乎结构性改革成败